首页 > 新闻资讯
bob鲍勃首页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萨达姆的决战信念

来源:bob鲍勃首页登录  发布时间:2024-01-11 11:20:15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后,国际社会一致的谴责和反对是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等高层决策者所始料不及的。萨达姆总统没料到沙特阿拉伯会允许美军进驻,使得多国部队能够迅速组建和部署;他没料到大多数阿拉伯国家会反对伊拉克,埃及、叙利亚和摩洛哥甚至还参加多国部队,与伊拉克为敌;他没料到世界上没有一个大国对伊表示同情和支持,就连一贯支持伊的苏联也背弃了他;他更没料到,联合国安理会会接二连三地通过一个个谴责和制裁伊拉克的决议,甚至批准对伊动武。

  这时,伊拉克面临3个层次的战略目标选择:最低层欠是无条件从科威特撤军,保住萨达姆政权与伊军实力,守住伊拉克本土;第二层次是以割让布比延、沃尔拜岛和鲁迈油田为条件,从科威特部分或全部撤军,体面地结束战争;最高层次是通过持解放后地面消耗战拖垮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赢得战争的胜利,确保对科威特的占领。

  萨达姆等人在做出决断之前,对3个层次的战略目标进行了认真的考虑和权衡。在他看来,最低层次的目标即无条件撤军以保全自己的政权和伊军实力无丝毫意义。因为,促使他采取侵科行动的根本原因是为了缓解国内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改善债台高筑、国库空虚的困境,同时为其日后称雄中东和阿拉伯世界打下基础。如果伊拉克在国际舆论和多国部队的强大压力下就此从科威特无条件撤军,伊拉克将一无所获,其国际地位就会一落千丈,萨达姆本人的统治威望也将大幅度下降,很可能面临信任危机。萨达姆认为,无条件撤出科威特无异于无条件投降,不仅丝毫解决不了曾促使他进行军事冒险的国内困境,而他成为阿拉伯世界领袖的希望将化成泡影。1990年11月,萨达姆在会见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特使普里马科夫时道出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他说,如果伊拉克无条件从科威特撤军,不啻为自取灭亡。因此,萨达姆等人对最低目标不屑一顾。

  对于第二层次的战略目标即以割让布比延、沃尔拜岛和鲁迈油田为条件,体面地从科威特撤军,萨达姆进行了认真的考虑,但最终没有将之作为首选目标,而是作为迫不得已时备用选择。原因是,割让布比延、沃尔拜岛和鲁迈油田虽然能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提高伊拉克的国际地位,稍微缓解伊拉克国内的经济危机,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伊拉克的穷国地位,而萨达姆称雄阿拉伯世界的时间表只有向后推迟许多年了。

  权衡再三,萨达姆觉得,只有最高层次的目标即守住科威特是最好的、首要的选择。原因在于:

  首先,如果能获得科威特,不但可以解除它拖欠科的120亿美元债款,摆脱国内经济危机,还能够得到科威特的巨额财富(科威特的黄金储量达800亿美元),并使其石油蕴藏量增至2000亿桶,成为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第二大石油输出国。另外,伊拉克还能够得到大片领土和对其至关重要的石油输出港。

  其次,吞并科威特是伊拉克实现统一阿拉伯世界总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步骤,一旦吞并科威特,伊拉克便可从根本上改变其穷国地位,从而使伊拉克一跃成为阿拉伯世界的经济和军事大国,为实现其统一阿拉伯国家的最高宗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他宁愿选择对抗,宁愿冒险一战。

  起初,萨达姆对美国不顾一切代价要对伊拉克进行战争的决心认识不足。入侵科威特之前,美伊两国关系紧密。两伊战争中,美国一直支持伊拉克对抗伊朗。入侵科威特前,萨达姆从美国的一系列外交信号中错误地判断,美国可能不会干涉他入侵科威特,因此决定采取行动。但是,当萨达姆采取侵科行动后,美国立即做出了最迅速和最坚决的反应。

  在美国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面前,萨达姆起初并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不相信美国会真的翻脸不认人,他以为美国的反应不过是象征性的。萨达姆等人判断,在经历了越南战争的惨败、1980年营救伊朗扣押人质的失败以及1983年袭击黎巴嫩贝鲁特的惨败之后,美国并不会真心实意要将大批部队投入海湾地区,尤其是地面部队。萨达姆从美国在越南的失败得出的结论是:美国患有严重的越战综合症,它一怕伤亡,二怕战争久拖不决,因而美国不会将大批军队投入海湾这个泥潭,美国的惩罚至多是出动飞机对伊拉克目标进行轰炸,其主要手段将是经济制裁。因此,萨达姆认为多国部队的集结只是虚张声势,旨在威慑和恫吓。他相信了美国布什的讲话,认为美军在沙特阿拉伯的部署纯粹是为了防御沙特阿拉伯免遭伊拉克的侵犯。另外,他还认为反伊联盟十分脆弱,多国部队内部矛盾重重,中东地区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矛盾,时间一长,阿拉伯人民的反美、反以情绪必然高涨,反伊联盟必定土崩瓦解。这样,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将不得已承认伊拉克侵吞科威特的既成事实,伊拉克可在避免战争的前提下保住胜利果实。

  当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次号决议、授权多国部队使用武力将伊军赶出科威特的时候,萨达姆看出了美国动武的决心和战争爆发的危险性,但是他认为,凭借他的百万军队、5000多辆坦克、4000多门火炮、700余架作战飞机、大量地地导弹和牢固的防御工事,加上伊朗8年作战的经验,足可通过一场扩大的、持久的地面消耗战打败或拖垮多国部队,取得战争的胜利。他相信,美国会如同在越南战争中那样,一旦遭受惨重的伤亡就会退回去。他在战前给部下讲话就说过:你们可以确信,如果打起仗来,而且持续一段时间,美国就不可能保持它的优势。在1991年1月他再次发表讲话说:争夺科威特的斗争最终将取决于拿着步枪和刺刀的士兵与战壕里的士兵之间的战斗,而我们在这类战斗中更富有经验。萨达姆估计,他的军队可承受伊军在地面进行决战,地面部队数量占优势的伊军可通过阵地战挫败多国部队的进攻。他认为,空战不能起决定作用,决定胜负最后得靠地面决战。1990年9月,萨达姆对军队发表讲话说:你们知道空军不可能决定地面战争……这是经过所有常规战争和解放战争证明的规律,最后一个证明的是越南战争。8月底,萨达姆在会见阿拉汉等领导人时说:我十分了解美国的技术优势,特别是空中优势。但是,我认为他们只能使伊拉克军队一部分丧失战斗力,而决定性的战斗将在地面进行。按照传统作战理论,进攻一方要数倍于敌,而伊军在地面部队的数量上占一定优势。萨达姆认为,如果伊军采取守势,则占优势。

  基于以上考虑,萨达姆最终确立的伊拉克的战略目标是:制止或推迟战争爆发,守住科威特,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轻易放弃。

  为了实现守住科威特的总目标,伊拉克确立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与多国部队的速决战方针相抗衡。其内容可以概括为: 用尽一切手段,以拖待变、力争制止或推迟战争的爆发,同时准备与多国部队打一场扩大的、持久的地面消耗战,保住侵科成果。

  首先,软硬兼施,大打心里战和外交战,利用人质盾牌等手段,以使多国部队遭受惨重伤亡相威胁,慑止其进攻,从而避免战争爆发,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其次,利用阿以矛盾,分裂的伊联盟,以拖待变,力争使湾海冲突扩大化、长期化、复杂化,从而推迟战争爆发。伊拉克企图拖到1991年4月以后,届时,沙漠的酷热气候对战争极为一利。

  再次,在战争不可避免的情况下,通过诱使以色列参战,使反伊联盟的阿拉伯国家反戈一击,使这场战争变成阿拉伯世界反以的美的战争,并通过与多国部队打一场持久的地面消耗战,拖垮多国部队,赢得战争的胜利。萨达姆的方案是:顶住多国部队第一阶段的大规模空袭,保留有效反击力量,采用导弹战术,用地空导弹消耗敌人的飞机,向以色列、沙特和中东大油田发射近千枚战术导弹,挑起中东大战,并通过阵地战消耗敌人,使美军遭受重大损失,掀起反战浪潮,迫使对方谈判。海湾战争爆发后第二天,即1991年1月18日,日本共同社驻安曼记者近腾透露:萨达姆在战前已提出了萨达姆战略,其主要内容是使海湾战争转变为中东大战和使科威特的战争长期化、持久化。

  伊拉克持久方针的中心是拖,以拖待变,立足大打、久打。伊拉克要在拖的过程中实施科威特的人口转换策略,使科威特的人口中更多地加入伊拉克人和巴勒斯坦人,以备将来可以举行的科威特归属问题的公民投票中,保证能选出一个亲伊拉克政权;在拖的过程中,使西方国家不堪军费重负,使其国内反战活动四起;在拖的过程中,使反伊联盟不攻自破;在拖的过程中,做好防御准备,做好持久战准备。一旦战争爆发,伊拉克将采取避敌锋芒,保存实力,然后反击的办法,与敌人展开持久战、阵地战和消耗战。伊拉克库尔德代表、萨达姆的掇对派人士胡代亚尔·泽巴里指出:他(萨达姆)的目标是把以美国为首的军队拖入一场地面消耗战,最终迫使对方通过谈判处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惨遭重创,但只要没有完全被摧毁,萨达姆都以将对抗中的胜利者的姿态出现。

  美国实施沙漠盾牌行动、向海湾地区派兵之后,伊拉克立即针锋相对,做全面战争动员。伊拉克政府向国内人民广泛宣传科威特在历史上是伊拉克的领土,宣称收复科威特是统一祖国的正义之举,西方国家的出兵和国际社会的制裁是对伊拉克内政的干涉,号召人民为保卫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血战到底。1990年10月30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召开武装部队指挥部会议,准备在科威特展开城市战,并命令伊军处于高度戒备状态。1991年1月14日,在联合国规定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的最后期限到来之前,萨达姆号召全国人民为保卫科威特而战,为科威特而死。

  另一方面,伊拉克政府加强对军队和人民群众的控制。在入侵科威特之前,伊拉克就逮捕了200多名持反对意见的军官。入侵科威特之后,又多次清洗统治集团内部的异己分子。在首都和各大城市增派军警人员和装甲车辆,加强对主要军政机构的安全保卫工作。对于国内的反对派势力,如库尔德少数民族和什叶派派别,进行严密的控制和坚决的。到11月25日,伊拉克政府共逮捕了4500名批评政府的什叶派者。

  伊拉克政府的政治动员和宣传激起了民众的民族情绪和宗教狂热。1991年1月15日,伊拉克国内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美大,全国各地有百万人参加,他们高呼科威特是我们的、打倒侵略者、支持萨达姆总统等口号。

  在政治动员的同时,伊拉克政府还宣布实行战时体制,扩弃军事力量。将全国18个省划分为5个战区,由各战区最高军事指挥官统管战区一切事务。命令预备役部队转为现役,复员、转业人员返回部队服现役。伊拉克正规军平时约65万,预备役部队约48万。10月5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决定在原有100万军队的基础希傩伦榻?11个师。11月25日,伊拉克政府又颁布法令,要求已解甲归田的农民重返军队。本来伊拉克政府为了缓解禁运带来的食品供应紧张状况,曾允许部分农民不服兵役,并遣返6万名军人去帮助耕种,现在这些人又被召回部队。增派科威特的25万伊军中有6万是这次征召的农民。12月17日,伊拉克发布了重要的公告,第三次征召后备役军人。公告下令1957年出生的后备役军人必须在3天内到军营报到。通过几次动员和征兵使伊拉克的陆军在侵科前的53个师基础上又增加了13个师,新组建11个师,共达77个师。伊拉克政府仍觉兵力不足,还在科威特强行征兵。

  此外,伊拉克政府还扩建民兵武装,实行全民皆兵。1990年8月,伊革命指挥委员会决定组建各行政区人民军(民兵)指挥部。10月6日伊拉克从首都撤出400万人,并发给轻型武器。人民军志愿人员最终人数达到800万以上。伊拉克民兵总司令表示,他的民兵决心保卫伊拉克和科威特革命。

  为了对付土耳其军可能从北面发动的进攻,伊拉克政府还同意让30万忠于政府并在两伊战争中表现勇敢的库尔德少数民族地方武装恢复活动。

  通过多次动员和多方面的动员,伊拉克军队现役总兵力达120万人,占1700万总人口的7%。再加上号称800万的人民军志愿人员,其动员量竟超过全国人口总数的半数以上。据报道,到1991年1月15日战争爆发前伊拉克青年已被征召殆尽,许多妇女和儿童不得不承担军事和生产任务,政府虽然宣布征召17~38岁的人入伍,但实际被征者不少人不到或超过此年龄,大批16岁青少年被召开部队,他们对军事知识一无所知,又未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战斗力很弱,影响了后来的作战行动。

  伊拉克的食品、原料和工业零部件,大部分都依赖进口。为了应付可能会产生的经济困难,伊拉克在入侵科威特之前就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1990年伊拉克进口粮食317吨,自产粮食195万吨。扣除海湾危机之前8个月的平均消耗,其库存的粮食、食油、糖等食品可维持7至10个月时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后,面对日益严厉的国际禁运和经济封锁,为了最大限度减少经济制裁的影响,配合延缓战争、支持持久战作战的需要,伊拉克的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科威特有着丰厚的黄金和货币储备,伊拉克将科威特的黄金和货币储备用卡车运往巴格达,还洗劫了当地所有汽车。据估算,伊拉克从科威特掠夺的外汇和黄金达30亿美元,另有数十亿美元的财产。据科威特财政部官员称,伊拉克掠夺的科威特资产总额约为120亿美元。按照伊拉克正常年度外汇开支约100亿美元推算,它从科威特掠夺的资金足够半年之需。

  针对国际社会空前的封锁制裁,伊拉克官员员宣称:没有百事可乐、没有雨有、没有威士忌,我们照样能够生活。8月12日,萨达姆号召伊拉克人民勒紧腰带,节衣缩食,做长期打算,共渡难关。伊拉克政府号召全国人民多吃枣,多喝水,改变日常的生活。伊拉克是世界上最大的椰枣生产图,大量的椰枣可以替代食物,也可拿来压制糖浆。伊拉政府宣布从9月1日起对全国实行食品定量配给制,向居民发放配给证,属于定量的商品有大米、面粉、食油、菜叶、糖、肥皂、清洁剂、婴儿牛奶、土豆等。每人每月6公斤面粉、1公斤大米、半公斤食油。还宣布对在伊拉克的外国人也实行定量配给,面包也实行定量供给。为了控制石油的消耗,伊拉克从1990年10月23日起,宣布实行汽油和机动车定量供应制度,汽车司机凭证加油。

  另一方面,伊拉克对违反定量配给制度和制造恐慌的人予以严惩。政府在9月9日发布命令规定,凡是囤积或以高价出售食品的人,都将被处以15年监禁,投机倒把的将被没收全部财产。此外,政府各部门最好能够降低开支,厉行节约。

  伊拉克对农民实行优惠政策,如:增加粮食生产贷款,降低利息,由7%下降到3%;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大麦每吨收购价由400第纳尔提高到900第纳尔,涨幅为25%~50%。政府鼓励农民扩大粮食种植培养面积,增强粮食自给能力。政府下令农民用80%的耕地种植小麦。为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政府还一度准许农民免服兵役,后来虽重新征召农民入伍,但在农忙时仍然派遣部分军人到农村参加科收秋种,并在形势允许的情况下,免除部分农民的兵役。还充分调动妇女儿童的积极性,让他们从事生产等活动。伊拉克的800万人民军志愿人员(民兵)基本上不脱离生产,主要是做民防和战时勤务工作。

  通过外交途径,与约旦、伊朗等邻国沟通关系,换取部分粮食和药品。还利用空中通道继续从也门、利比亚等进口武器零件和生产物资。另外,还通过边境走私,从约旦、伊朗和土耳其的走私者手中获取食特和其他特资。

  伊拉克的这些措施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伊拉克的经济困境,但对它维持力量、坚持持久作战,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伊拉克军队总兵力120万人,作战飞机770余架,坦克5800余辆,装甲车5100余辆,火炮3.8万余门,地对地导弹800余枚。针对美军和多部队在海湾的大量集结,伊拉克在积极向科威特战区增兵,抢修工事,逐渐完备防御部署。到10月中旬,伊拉克在科威特战区已部署27个师,包括共和国卫队8个师,其中有9个装甲师或机械化师、17个步兵师和1个特种部队师,总兵力达43.5万余人,装备坦克3600多辆,装甲运兵车2400辆,各种火炮2400多门。之后,伊拉克继续增兵,到1991年1月10日已达54万人,坦克4000余辆,装甲车2700余辆,火炮3000余门,蛙-7型战术火箭等27部,蚕式岸舰导弹发射架6部,飞毛腿-B型导弹发射架14部,武装直升机125架。其中,驻科威特的伊军为14个师22.8万人,装备坦克2020辆,装甲车1240辆,火炮1130门。在此基础上,伊军逐渐完备防御部署。在兵力部署上,伊军呈纵深梯次配置,从科沙、伊沙边界一直延伸到伊拉克境内,设置了3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沿科沙、伊沙边界设置,兵力近30万,其任务是:凭借固定的防御工事来阻止多国部队的正面突击。第二道防线万精锐的轻型突击部队组成,主要实施增援作战,向东增援沿海部队的抗登陆作战,向西阻止多国部队从左翼切断伊军联系,保障翼侧安全和补给线的畅通,向南增援第一梯队抗击多国部队的正面进攻;第三道防线设在巴士拉以南至伊拉克边境一带,由其精锐部队共和国卫队担任战略预备队,负责阻止多国部队的地面部队进入伊拉克。

  在阵地设置方面,在一线部队的前沿修筑了一条长265公里、宽约7~8公里的多层次的之字形防线--萨达姆防线。防线最前方为数公里的保障地带,配置了若干警戒分队。其后是一层纵深800~6400米不等的障碍带,共有4道障碍:外围是高达3米的沙壁;第二道是宽7~20米、深4~7米的反坦克壕、壕沟内灌满了石油等可以燃烧的液体,一旦遭到进攻即可点燃,构成一道火墙;第三道是铁丝网,一般都是2~3列蛇腹形铁丝网;第四道是雷场。在障碍带之后设置有坦克发射点、高炮掩体、堑壕和单兵掩体。这样,雷场、注满油的壕沟、坦克、炮兵和机枪地构成了相互交织的火力网。

  在二线部队的则修筑了一道由许多边长2~3公里的角三阵地组成的沙漠要塞,横跨科威特中部。这些三角阵地外围以深沟、雷区、铁丝网和土墙构成,阵地内有炮兵阵地、防空阵地、反坦克火力点、单兵掩体及掩蔽部和生活设施等。阵地之间有堑壕相连,既可独立作战,又可相互策应和支援。

  第二道防线之后是科威特的大小油田和炼油厂、输油站。伊军在这里部署了地面部队和反坦大象炮兵阵地,在油田布满了可塑炸药,一旦守不住,便引爆炸药,点燃油田,形成火海。

  另外,为防止多国部队在科威特实施两栖登陆作战,伊拉克还加强科威特东部的海岸防御,在沿海的平坦地带,垒筑了许多20米高的人造高地;加固了面临波斯湾的高层住宅,将其变成多层防御要塞。在海面还布设了大量漂浮水雷和数艘装满石油的油轮,以备用作阻止多国部队海军陆战队登陆的火障。同时,伊军为加强防空部署,将重点空域分为若干防区,部署了导弹、高炮和高射机枪。

  为了保存实力,伊拉克还在国内修筑了大量坚固的地下工事。伊拉克自两伊战争以来,用了10多年时间,花费了几十亿美元,修建了一系列地下和半地下防护工程。1981年以后巴格达竣工的建筑都有地下室,由地道连接在一起,构成一座地下城,方圆达50平方公里。地下城离地面约25米,顶层用钢筑水泥建成,厚达5~15米,可经受住大型地震或核导弹的袭击。一位日本建筑师说,巴格达四通八达的地下防空工事网络能掩护200多万人,仅凭此,巴格达可在海湾冲突中坚持2年。1984年,伊拉克从英国购买了40座可防核弹的地下防御要塞设计图,并很快依据此图在国内建成了40座地下兵营,每个兵营可容纳1200人,采用钢材和钢筋混凝土复合结构,顶部设置有混凝土防弹层,能抗核武器空中爆炸和500磅炸弹直接命中。内设司令部、通讯中心、军火库、医疗室、储藏室、蓄水池、厨房等整套设备,其储备的物资可维持数个月。为保障伊统帅部和各级指挥机构的安全,伊拉克在战前构筑了50多地下指挥工程。1990年12月,在萨达姆的亲自监督下,伊拉克耗资7500万英磅,在地下12米深处用特殊强化水泥建造了一个巨大的地下指挥中心。工程主体分为三层,顶部为高约2米的普通地下室和厚0.6米的防爆板,底部座落在厚1.2米的弹簧橡胶基础上,具备极高的防震性能。其内生活设施齐全,并设有电脑、微机、热线电话等电子设备,可全天候运转,储备的食品和药品可维持25人生活10年。另外,伊拉克还在巴格达国际机场附近建有另一个萨达姆的地下指挥中心。在巴格达至少有8个相互连通的地下指挥中心和20多个地下多层掩体。党、政、军、警和通讯等要害部门都筑有地下指挥中心,在各重要机构之间均有地道相连。此外,伊拉克还建造了8个被称为超级基地的现代化空军基地,建有地下机库300多个,每个地下机库可容纳飞机数架。其顶部是厚达1.2米的钢筋混凝土,上层铺有很厚的沙层,口部装厚0.16米、重10吨的防护门,机库前门38米处筑有钢筋混凝土防护墙,其设计标准比北约还高,即使炸弹直接命中,也难以将其摧毁。每个基地建有5条滑行跑道,以备应急使用。

  另外,伊拉克对重要军事目标进行了伪装,并设置了大量的假导弹、假掩体、假飞机、假坦克以衣完全用胶合板、纸板或塑料建成的空军基地。假导弹安装有无线电发射器,其信号足可以假乱真。有的飞毛腿导弹机动发射架被伪装成油罐车形状,使对方很难发现。

  为了满足临战要求,伊拉克动用了储备粮,用以改善部队的供应。军队的粮食供应量达到了普遍市民的一倍多,其他副食供应高出市民20%。为保障前线部队的后勤补给和作战通信,伊军建造了大量公路、地下通信站和地下补给站。到1991年1月初,伊军在科威特战区储备的补给物资已足以维持1个月以上的作战需要。

  另外,在北部战区,伊拉克部署了2个军约8个师的兵力,以备对付多国部队从北面的土耳其开辟第二战场;在西部战区(叙利亚和约旦方向)部署了1~2个步兵师;在中部军区部署了1个军另2个步兵师。另有1个师和4旅(含共和国卫队2个旅)部署在巴格达周围。

  很明显,从伊军的作战部署来看,其企图是:依托既设阵地以藏避炸,保存实力,尔后实施反击;依托坚固阵地,发挥兵力优势并利用日益严酷的天候,使战争长期化、复杂化、最终迫使敌军退却,以图永久占领科威特。

  随着联合国安理会规定的伊军撤出科威特的最后期限日益临近,战争迫在眉睫,伊拉克加强了民防训练和临战演练。

  1990年12月11日,伊拉克政府又宣布了第1号民防计划,各部门据此研究制订了战争应急计划。首都巴格达及其他城市频繁进行防空、疏散演练,开展战时国防教育。巴格达成立了370个民防训练中心,日夜对大学生、妇女和退休人员进行了共达13万人次的民防训练。12月20至21日两天,巴格达和巴士拉中有百万居民举行了快速疏散人口的演习。首都及各大城市到处都在修建公用和私用的防空洞,并储存了大量急救用品,报纸、电台、电视台每天都在宣传防火、灭火、防毒、消毒、急救的方法。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机关报关报《革命报》还要求人们将学会急救、防火等民防知识作为国民应承担的挫败美国侵略者的主务。伊拉克的学生还将民防课作为必修课。1991年1月3日,伊拉克还通知驻巴格达的各国外交使团,为了备战需要,将一切办事机构搬出首都。

  同时,伊拉克的正规军和民兵加强临战演练。新入伍的士兵加紧训练,飞行员加紧作战飞行和自杀性攻击训练。针对多国部队的空袭演习和登陆演习,伊军进行了反空袭演习、抗登演习和反空降演习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